Documentation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 作者:王金元
  • 教师:陆群峰
  • 时间:2022-05-05

1. 简介

“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个洞见由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要求哲学和科学之间加强合作。无独有偶,西方著名数学哲学家拉卡托斯也曾强调“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元问题之一。面对这一问题,科学哲学家吉尔曾提出了著名的“吉尔问题”[1],即科学史是否能够成为科学哲学的理论建设的资源,亦可简化为如何避免科学哲学的空洞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进路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吉尔问题”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引申,提出了吉尔问题的逆向问题[2],即科学哲学在哪种意义上为科学史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亦可简化为如何避免科学史的盲目这个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科学哲学也逐渐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领域。在科学哲学的研究过程中,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如何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哲学的生存空间问题,也是关系到科学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对个人而言还涉及到哲学信仰的问题。对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也同样要在不断的回复过程中进行深化。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科学哲学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直接而显示的问题,但是却得不到直接而简明的回答[3]。

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以下三个部分:

  • 科学和哲学的定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
  • 西方科学和哲学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再认识时期[4]
  • 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关系、两种特殊性的关系、同一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关系、元理论和对象理论的关系[5]

在思考和回答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要避免“辉格主义”和“时代错乱”。所谓辉格主义是指使用当今科学的概念和标准来理解和评价昔日科学家们的工作的做法。辉格主义科学史的一个目的是想说明今日科学是如何历史地形成的,然而,其做法却很容易造成时代错乱而曲解真实的历史事实,因为科学史中的许多科学家们并不具有今日科学的概念与表征,他们的研究目的也常常不是为了获取被今日科学所接受的理论[6]。

2. 科学和哲学的含义

2.1 科学是什么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是“知识”、“学问”的意思。“科学”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解释为“科举之学”。在明治时代,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首先用汉字“科学”来翻译“Science”,之后由我国进步人士康有为等带入国内,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在英文中,“Science”主要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者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在尼采看来 ,科学是人类用数学的、逻辑的手段对世界图式化的结果,是使生成存在化、固定化、简化并改造成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之后才开始认识的[7]。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8]一书中,将科学划分为三个类别:技术旨趣:经验分析的科学、自然科学;实验旨趣:历史解释学即人文科学;解放旨趣:批判的社会科学[4]。

2.2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Philosophia”一词,最早被毕达哥拉斯使用,意为“爱智慧”。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西方的哲学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判断依据是其区别于迷信,并且以理性的方法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进一步奠定了哲学的基础,提出了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问题,一直沿用至今[9]。

“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哲”或“哲人”是指善于思辨并且学识渊博者。我国的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代表学派有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以及韩非子的法家。然而,在此之前的《易经》一书已经记载了诸多的哲学问题。1874年,日本的启蒙家西周最先在《百一新论》中将“Philosophia”翻译为汉字“哲学”[9],直到1902年康有为等人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又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

3. 西方科学和哲学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引起学者们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仍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决。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对哲学的生存权利提出了挑战[4]。

哲学家胡塞尔在1916年出版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一开始就把思维方式区分为两大类型:即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胡塞尔指出:“生活和科学中的自然的思维对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是漠不关心的;而哲学的思维则取决于对认识可能性问题的态度。”也就是说,在科学域内通常采用的是自然的思维方式,该方式直接指向、描述或揭示事物;而在哲学域内通常采用的是反思的思维方式,该方式不直接指向事物,而是指向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对认识本身的追问[10]。而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则认为:科学是对函项的创造,哲学是对概念的创造,科学区分于哲学,并提出科学和哲学的“三条对立”[11]。

宏观上来看,西方学者们对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认知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再认识时期[4]。

3.1 古希腊时期

众所周知,近现代科学脱胎于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和哲学并无区别,哲学是广义的科学。在古希腊哲学中,许多哲学家孜孜以求的哲学问题,大都属于近现代意义的“科学”范畴。可以说,他们探索的许多哲学问题,按照现代学科的划分体系,是不折不扣的科学问题。这一时期,科学与哲学俨然合为一体,二者之间既无明确的界限,也不存在各自固定不变的对象领域,而是共同形成了一个原始的、朴素的认知体系[4]。

3.2 文艺复兴时期

从西方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和哲学初步产生,它们之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分化与充足,两者之间的界限日渐明晰甚至走向对立,各自的研究领域有了较大区别,逐步形成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以及机械论的科学馆和哲学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专门化、精细化和体系化持续演进。在这一时期,因为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相对于哲学而言具有比较确定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所以科学逐渐从原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体系中分离独立出来[4]。

3.3 哲学的再认识时期

19世纪时人类史上第一个科学时代,自然科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推导出电磁场的波动方程,无线电通讯获得成功,自然科学的进步迫切需要崭新的哲学进行合理化的解释。19世纪50年代,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就,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立场上编撰而成《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书中,他深刻指出:在科学进步的时代,旧的形而上学思维必须被扬弃,应该由辩证思维来取代,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确定性的知识[4]。

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的背景下,人类未来命运越来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惊人的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类的未来没有因为科学的进步而变得更加光明。因此,机械论的哲学观和科学观被人们逐渐抛弃,科学和哲学之间原有的严格区分被动摇,二者出现了交汇贯通的发展趋势。

4. 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逻辑上通常有以下四种看法:

4.1 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关系

哲学研究世界整体的最普遍问题,各门科学研究世界各个部分的各种具体问题——二者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

将哲学与科学视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观点。比如在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出,“哲学所研究的和各门科学所研究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哲学所研究的联系和关系,要比只要久某些个别现象领域的专门科学所研究的更为一般”,“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是研究一切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并相信“哲学永远也不会失掉生存的权利”[5,13]。

4.2 两种特殊性的关系

哲学研究世界某个部分的的某种特殊问题,科学研究世界另一部分的另一些特殊问题——二者是一种特殊性与另一种特殊性的关系[14]。

从现行的学科分类方式来看,哲学与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之间并不能说就算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事实上,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研究的都是一些特殊领域,这就是在一种特殊性与另一种特殊性的意义上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了。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各门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纷纷脱离“哲学母体”,不再以传统的思辨方式进行研究,代之以实证和定量的研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数学和物理学都脱离了“来回摸索”的状态而走上了科学道路。此时,哲学究竟是仍以传统方式进行研究,还是消防数学和物理学也发生一场革命而成为科学,就成了一个问题[5]。

4.3 同一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

哲学与科学研究同一些问题,却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二者的关系不是通过研究对象,而是通过研究方法来确定的,通常这是一种竞争关系[15]。

黑格尔提出哲学和科学的对象是相同的,他认为:“自然哲学本身就是物理学,不过是理性物理学”,二者“是仅仅通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相互区别的;他们两者都是对自然界的思维的认识”[16]。自然哲学和物理学的对象都是自然,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研究自然的方式不同。现代的科学史学家们也认为,“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数学和实验倾向,不可避免地到这分化成静谧科学即实验验证的科学和纯思辨的哲学”[5]。

4.4 元理论和对象理论的关系

科学既能研究世界各个部分的各种特殊问题,也研究世界整体的最普遍问题,哲学则研究科学的前提、基础、功能、语言、意义以及限度问题——二者处于不同层次,是元理论与对象理论的关系[17]。

尽管以运用教学和实验位典型特征的科学方法还只适用于自然领域,但这种方法在自然领域的巨大成功以及向社会领域的拓展趋势,使很多哲学家都相信,整个世界都将成为这种方法的研究对象。于是,一种基于对这一事实的清晰认识和坦然接受的观念就水到渠成了——科学研究世界,哲学研究科学[5]。

石里克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自然科学命题的意义[18];卡尔纳普认为,各种问题只能用经验来回答,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19]。这里哲学与科学是元理论与对象理论的关系,哲学以科学为对象,他们处于不同层次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哲学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5. 结论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科学属于讲真理的学说,哲学是讲道理的学说,两者统一于人类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和最高境界是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以探索、解释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为首要任务并以期达到达到真理性认识的学说才能被称为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的人类理智活动,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系统。对于科学,人们可以期望达成大致一致的见解,而对于哲学的见解则是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但是不论何种哲学观、何种哲学流派,终归属于讲道理的学说,并形成一类特殊知识系统。诚如金岳霖指出的“哲学是说出道理来的成见”。说哲学是“成见”,表明它具有世界观、信念的作用,但它又不同于宗教信条,总是要求讲出道理来的。在未有“哲学”一词之前,人类各个民族早已又了哲学之思,也就是对智慧的热爱,因此哲学也可以被解释成讲道理的学说[20]。

总而言之,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文化关系的具体体现,无论如何定位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它必然是通过“人”作为连接点发生联系的,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21]。

参考文献

  1. Giere, Ronald 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timate relationship or marriage of convenience?.”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24.3 (1973): 282-297.
  2. 黄翔.避免盲目与空洞——从视角主义的立场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J].哲学分析,2021,12(04):175-186+199
  3. 熊波.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启示[D/OL]. 新疆大学, 2008.
  4. 罗红兵, 周利兴. 哈贝马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J/OL]. 湖北社会科学, 2012(7): 102-104.
  5. 高超. 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J/OL].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1(2): 85-94.
  6. 黄翔.避免盲目与空洞——从视角主义的立场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J].哲学分析,2021,12(04):175-186+199.
  7. 朱彦明. 尼采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3): 49-52+111.
  8. 黄婷.认识与兴趣通向交往的反思之路——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探究[J].名作欣赏,2013(30):38-40.
  9. 杨斌, 王丽君. 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 商, 2014(3): 253.
  10. 赵克. 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认识冲突的一个学理性反思[J]. 哲学分析, 2011, 2(4): 125-135+199.
  11. 张能. 分界与统合:德勒兹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OL].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 39(4): 79-8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17页.
  13. 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回顾》,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第70、71、7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四卷说明”第3页.
  15. 高超.为什么“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哲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5):103-110.
  16. 张伟,原标.浅谈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思想[J].医学教育管理,2016,2(06):798-802.
  17. 高超.《费尔巴哈论》中的“哲学”一词是否适合称谓马克思的理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7(03):22-28.
  18. 石兰煜. 石里克概念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19. 李为.卡尔纳普的《哲学与逻辑句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15-17.
  20. 陈钢. 论讲真理与讲道理——兼议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8(2): 15-20.
  21. 刘作.如何理解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念[J].兰州学刊,2014(05):6-10.
返回首页